微信分享图

0923 程正揆 1658年作  书画合璧卷 手卷

书画合璧卷
拍品信息
LOT号 0923 作品名称 程正揆 1658年作  书画合璧卷 手卷
作者 程正揆 尺寸 画心20.5×310.5cm;题跋24.3×98cm 创作年代 1658年作 
估价 2,200,000-2,400,000 成交价 RMB --
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

题签:程青溪书画卷。
题识:作画当以天地为师,随境会心,自得神解,天真幽远,乃最上乘。但忌刻画,开合浓淡都无是处。古人有笔墨不到,政非俗眼所知,所谓炼熟还生者也。又须见真迹,方得三昧。若徒以家数,入手便谓摹某人,不异村人之说史也。故曰:不读万卷书,不行万里路,欲作画祖,其可得乎。惟肖留心此道,索予为粉本,乃是问盲耳。戊戌端阳后一日,访予乡庄因图此。青溪道人揆。
钤印:一人师、正揆、程、性癖诗书、半禅室欢喜地(2、3印参见《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》第1200页,第23、22印)
鉴藏印:莱山真赏、王氏宝日轩书画记、美意延年、铁岭瑛棨平生真赏
题跋:
1.吾乡画家以画状元江夏吴伟为最,入国朝后则沔阳游云子、潜江塞翁、孝感程青溪皆精八法,吴、游、塞翁真迹余皆有之,唯青溪画少真而多赝。潜若张君专蒐同乡老辈书画,辛酉夏,以重金购得此卷。苍深劲峭,元气浑沦。观其自跋云:作书画以天地为师,又云: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欲作画祖得乎。此是何等胸襟抱负,宜其落笔超健若斯也。此卷旧藏孙济宁家,画弢一签为其长女所题,不知即衍圣公夫人否?四月二十八日灯下,樊山樊增祥跋。钤印:樊嘉私印、壶公
2.鞠陵受法华亭,一变为简老苍坚,专以秃笔取胜。其论画有云:北宋人千邱万壑,无一笔不简,元人枯松瘦石,无一笔不繁。白苧邨桑者叹为精论。此卷自题云:徒以家数入手便谓摹某人,不异村人说史。其戛然独造,可知书法硬盤,亦知其画殆不随俗转者。潜若获此以示予与樊山翁,僉谓当与和璞同宝,此楚人画,非吴越人画也。竟陵公安开诗派,青溪寔能开画派。惜真迹流传过少,后来无从望见鞭影耳。岁在辛酉重五,天门周树模题,正与青溪道人作此画时同日也。钤印:泊臾、树模私印
说明:
1.“惟肖”或为王岩桢,王岩桢为猗氏县(今山西临猗县)人,字惟肖,其父王国瑚,明万历二十年进士,官至光禄寺少卿。王岩桢以天启七年(1627)副贡,崇祯三年(1630)中举。不乐仕进,以讲学倡明儒学为己任,晋人士从游者数百人。康熙十八年(1679)卒,年七十九岁。遗著有《四书周易便蒙抄翼》十六卷、《四书人物汇考》、《周易图说》、《性理增删》四十卷。
2.孙毓汶、瑛棨、王绍延、张国淦旧藏。樊增祥、周树模题跋。孙毓汶(1833-1899)之鉴藏印。孙字莱山,山东济州人,咸丰六年进士,后入直军机,兼理总理衙门大臣,迁刑部、兵部尚书,是慈禧的大红人。孙氏世代为重臣,富于收藏,传世钱选《浮玉山居图卷》、汤叔雅《罗浮香梦图轴》及唐寅《松崖别业图卷》等皆为其收藏。
3.瑛棨(?-1878),号兰坡居士,汉军正白旗人,荫生。道咸间由内务府笔帖式累擢长芦盐运使、河南布政使。史载瑛棨擅长丹青,又喜收藏,此卷或其收藏在前。4.“王氏宝日轩书画记”则为清末民国杭州著名收藏家王绍延之鉴藏印。据载,孙毓汶离世后,王绍延即获前述钱选等人画作,程正揆此卷或亦在其中。
5.张国淦(1876-1959),湖北蒲圻人,袁世凯时期曾任教育总长等,黎元洪时代曾任司法总长等,为各方所重。6.樊增祥(1846-1931),字樊山,号云门,湖北恩施人,能诗擅书,官至陕西布政使、护理两江总督。
7.周树模(1860-1925),字少朴,号沈观,湖北天门人,官至黑龙江巡抚。

“明末清初(泛指明天启、崇祯、清顺治三朝以及康熙的前半,约计七十年)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时代。是一个激动的时代,也是冲突的时代;是一个飞扬的时代,也是一个痛苦的时代,总之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伟大时代。值得夸耀的是那些属于“人文”的表现:诗文、书画、戏曲,那些铁铮铮的汉子,燃烧不屈的民族意识,辐射出光怪陆离的火焰。那些人文的花朵,芳香、灿烂美丽至极,永恒地如像星辰,照亮中国历史的时、空!一串串响亮的名子,论思想有顾炎武、王夫之、黄宗羲、吕留良……,论气节有史可法、黄道周、刘宗周、徐汧、姜埰、倪鸿寳(元璐)……,以及传靑主、万寿祺、方密之、陆丽京、邝湛若、陈子壮、屈翁山、归玄恭……数不完的名姓。在绘画上有八大、石涛、石溪、渐江、龚半千、陈洪绶、僧白丁、萧云从、查士标、吴渔山、恽寿平、以及程青溪、程穆倩、梅瞿山、梅雪坪……,更是不胜列举”。
程青溪即程正揆(1604-1676),作为明末清初绘画史上的大画家,其诗文、书法、弈棋、鉴赏无所不精,尤以《江山卧游图》系列著称于世,时人曾以“无匹”,“国朝第一”相称誉,与明末“四僧”之髡残并称“二溪”。程正揆祖籍安徽,元末移籍湖北孝感,客居江苏江宁(今南京)。明天启四年(1624)中举人,七年后(崇祯四年,1631)中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因得罪辅臣而调外任,遂举家迁往南京,住秦淮河青谿之上,这也是程正揆自号“青溪道人”的由来。崇祯十五年(1642),程正揆做官至行人司正,后升尚宝司卿,直至右庶子翰林院侍读,又加司空学士经筵日讲官。约在此年,改名正揆。入清后,为光禄寺寺丞,后曾官至工部右侍郎。清顺治十三年(1656),受弹劾,下部院察议,1657年三月罢官归南京。回家之后,倾力诗文书画创作,直至离世。
程正揆的绘画成就在当时的画坛声誉很高。周亮工《名人画册》中收有龚贤题程正揆所作山水册页:“残道人(髡残)粗服乱头,如王孟津书法;程侍郎(正揆)冰肌玉骨,如董华亭书法。百年来,书法则王、董二公应不让;若论画艺,则今日两溪又奚肯多让乎哉。”龚贤将程正揆、石溪与董其昌、王铎相提并论,认为这四人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是百年之最。之后的笪重光说:“东坡云:‘国朝书法,余以君谟(蔡襄)为第一。’千百年后,始信其言。余谓本朝画法,必以青溪为第一,盖不俟千秋之后,已有知其说者”。笪重光将程正揆誉为“国朝第一”,并付信为定论。
认为程正揆山水画取得艺术成就极高论者尚有诸多名家,究其原因,恰如王士祯所言,程正揆山水画传承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最高理想,具有“逸品”之格调。王士祯在《蚕尾续文集》中说:“唐、宋、元、明以来,士大夫诗画兼者,代不数人,青溪晚出,两俱擅长,诗与画皆登逸品也”。龚贤将其绘画艺术推至“逸品”之首:“金陵画家能品最多,而神品、逸品,亦各有数人。然逸品则首推二溪;曰石溪、曰青溪”。王士祯认为,程正揆诗才与画才兼备,其诗、画皆入“逸品”范畴。中国文人绘画品评与创作,“逸品”被推为首位,远甚“神”、“妙”、“能”三品,“逸品”所需的不仅仅是高超的绘画艺术,还包含了对创作者主体文化涵养、人格道德的要求。
程正揆将思想中“逸”的个性外化成为绘画作品,并书写在山水画跋中。《戊申元旦题画四首》中云:清閟先生老墨莊,芦花丛里独焚香。无人识得犹龙意,影落千山满地苍。“清閟先生”即“元四家”之倪瓒,作为文人画家的代表,倪瓒的画作是中国山水画“逸品”格调的标杆,程正揆的题画诗中表露了他对倪瓒的认同与欣赏,与诗对应的画作虽然无法再现,不过可以推断,该画作应吸收了倪瓒淡远清旷之笔意,显示出程正揆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“逸品”倾向。
而且,程正揆的这种倾向也是受其师董其昌对“南宗画派”“逸品”画风追求所影响。程正揆《青溪遗稿》记载:“予藏有倪公《松林亭子图》,董宗伯题语。洞庭湖西秋月辉,潇湘江北早鸿飞。华亭爱诵此语,曰:‘说得出,画不就。’予曰:‘画也画得就,只不像诗。’华亭大笑:‘然耶?否耶?’质之”。这种对绘画意境创作之间的交流,足以看出董其昌与程正揆二人师徒关系亲密,以及董对程正揆的悉心教导。董其昌于1631年起为故官掌詹事府事,正值程正揆考取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之时,董其昌七十七岁,而程正揆仅二十八岁,他们一起相处有三年。但是,程正揆画风取倪瓒、董其昌“逸”之神,未取二者“逸”之形,更多的,程正揆之“逸”格笔法更倾向于“明四家”之首沈周。
清代翰林院编修所著《湛园集》中关于程芳朝持有程正揆《江山卧游图》的记录:“石田(沈周)老后,云间画派单行,专以姿韵取胜矣,此卷苍茫运势不减相城(沈周)风味,是百余年所未有,其落笔时萧然尘外之意可想也,简可见知宝爱此遗墨,青溪公自可不亡,正不必如米家阿虎规规家法也”。
程正揆作于其被迫停止政治生涯的第二年,也就是顺治戊戌年(1658)的第九十卷《江山卧游图》(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)以及本场拍卖的《书画合璧卷》,正是以沈周笔法书写“逸”格的佳作。二卷皆作于南京,且时间上为前后二日所作,第九十卷《江山卧游图》作于1658年之“夏五”,即端午节;《书画合璧卷》作于“端阳节后一日,访予乡庄因图此”。程正揆自1657年三月罢官之后,先到南京,第二年秋回到家乡孝感,此后经常往来于南京、湖北之间,在庐山、黄山等名山大川游历,也正是在这个时间为始,程正揆的山水创作形成了自我风格,达到了成熟。在《题江山卧游图》的跋语中有这样一段话:戊戌春,予同公远往白下(南京),作江行诗三十首”。在另一篇《题自赠归隐图》中,他有总结自己一生的“学道”的经过,其中提到本年至踪迹:“戊戌秋,予在澴阳(湖北孝感)初度鲁戏作诗画自寿,时年五十有四,今岁丙午九月又值生辰,交生以往,便是六十四矣”。按此推断,二卷大致应作于南京。因作画时间极为接近,二卷风格也极为近似,皆得沈周“逸品”化境,其笔墨老劲清苍,冰肌玉骨,用线骨力洞达而不瘦薄,且逸韵纵横,用墨设色简淡清雅,呈自然天成之态。《书画合璧卷》其境疏朗旷放,有元人之韵。其用笔着墨十分注重浓淡枯湿的交替参差。繁密的杂树衬托勾而未皴或皴擦简约的重峦叠嶂,如同浓云重雾倏忽散去,如有拨云见日之感,清旷神怡,豁然开朗。依山傍势的屋舍庄院,或掩映于疏林,或坐落于水滨。此时观画者真如踏入此清境,人与画、人与自然契合,充盈着对自然的最真切的温情。此卷山水将程正揆之学养、性灵与对自然的理解达到了完美的结合。
《书画合璧卷》中记“惟肖留心此道,索予为粉本,乃是问盲耳”。或许因为是为“惟肖”所作,所以较众多的《江山卧游图》而言,虽然后者亦有题跋书写程正揆己出之绘画理论者,但如本卷以大字书写绘画心得感悟,流转于民间者,实为少数。程正揆提出:“足迹尽天下名山,眼界尽古人神髓。”本卷言:“作画当以天地为师,随境会心,自得神解,天真幽远,乃最上乘。但忌刻画,开合浓淡都无是处。古人有笔墨不到,政非俗眼所知,所谓炼熟还生者也。又须见真迹,方得三昧。若徒以家数,入手便谓摹某人,不异村人之说史也。故曰:不读万卷书,不行万里路,欲作画祖,其可得乎。”可为其注解。程正揆此作行楷书师法李邕、颜真卿,其字于平正中追求奇险峭绝,在萧疏淡然中体现丰韵雅趣。
“惟肖”或为王岩桢,王岩桢为猗氏县(今山西临猗县)人,字惟肖,其父王国瑚,明万历二十年进士,官至光禄寺少卿。王岩桢以天启七年(1627)副贡,崇祯三年(1630)中举。不乐仕进,以讲学倡明儒学为己任,晋人士从游者数百人。康熙十八年(1679)卒,年七十九岁。遗著有《四书周易便蒙抄翼》十六卷、《四书人物汇考》、《周易图说》、《性理增删》四十卷。
此卷卷首钤印“莱山真赏”,为晚清重臣孙毓汶(1833-1899)之鉴藏印。孙字莱山,山东济州人,咸丰六年进士,后入直军机,兼理总理衙门大臣,迁刑部、兵部尚书。孙氏世代为重臣,富于收藏,传世钱选《浮玉山居图卷》、汤叔雅《罗浮香梦图轴》及唐寅《松崖别业图卷》等皆为其收藏。
“铁岭瑛棨平生真赏”则为道咸之间满族官员瑛棨之鉴藏印,瑛棨(?-1878),号兰坡居士,汉军正白旗人,荫生。道咸间由内务府笔帖式累擢长芦盐运使、河南布政使。史载瑛棨擅长丹青,又喜收藏,此卷或其收藏在前。
“王氏宝日轩书画记”为清末民国杭州著名收藏家王绍延之鉴藏印。据载,孙毓汶离世后,王绍延即获前述钱选《浮玉山居图卷》等画作,程正揆此卷或亦在其中。
与孙毓汶瑛棨等人收藏不同的是,此卷辗转到了湖北人的手里、并由湖北人题跋。民国十年辛酉(1921),张潜若“以重金购得”程正揆此卷山水,他一直在收集同乡前贤的作品,得之大喜,当即请湖北两位名人樊增祥、周树模作跋,记录这一翰墨因缘。
张潜若即民国时期曾任北洋政府高官的张国淦(1876-1959),湖北蒲圻人,袁世凯时期曾任教育总长等,黎元洪时代曾任司法总长等,为各方所重。他所请跋的樊增祥(1846—1931),字樊山,号云门,湖北恩施人,能诗擅书,官至陕西布政使、护理两江总督。周树模(1860-1925),字少朴,号沈观,湖北天门人,官至黑龙江巡抚。除了叙述程正揆画艺之特出外,二人不约而同地指出程氏在画理上的独特地位,指出“作书画以天地为师”、“徒以家数入手便谓摹某人,不异村人说史”为不刊之论。可见程正揆此卷山水经过二百多年的流传递藏,其价值更彰显于艺术之外。
周树模提到程正揆关于宋元人笔法的理论,“白苧邨桑者叹为精论”,白苧邨桑者即龚贤。而樊增祥所云“此卷旧藏孙济甯家,画弢一签为其长女所题,不知即衍圣公夫人否?”,孙济甯即孙毓汶(籍贯济宁),其女儿曾由慈禧做主,许配给孔子第76代孙、第30代衍圣公孔令贻(1872-1919),这桩政治婚姻并不美满,甲午战事中孙毓汶因逼迫光绪签下不平等条约,备受朝野责骂,告老还乡不久去世,旋即孙氏亦郁郁而终。孙氏嫁给孔令贻11年,无子嗣,但其作为权臣之女、衍圣公之妻,她在画签上的笔迹,也算是为青溪道人这卷山水留一珍贵印记了。